有人统计,超过20%的著名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大学未毕业的学生创办的,这也能印证马云的夸张说法,有时候能力和学历会成反比。
第三,要素市场化配置,特别是政府自身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各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数及其三个分项指标是不平衡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信息智能化等潮流正以不可阻遏之势涌来。下一步,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放宽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市场准入,消除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扩大投资,当然,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2009年,笔者出版学术专著《广义产权论》,提出广义产权三大要义——广领域、多权能、四联动。
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第一期简报表明,对外开放组当时提出的思路就是以沿海地区的开放倒逼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然而,市场决定论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人甚至提出了与此相悖的政府驾驭论,即主张政府驾驭市场。不排除有些企业在美国的压力下向美国转移,也不排除有些企业因为200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在成本驱动下向周边国家转移,但这些与疫情是无关的,也不会改变中国制造业的集成优势。
进出口方面,总体向好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制造业,在一季度肯定会大幅下降,但现在正在陆续恢复生产,一旦疫情控制住,将会补回一季度损失,出现超常增长,全年增长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1.54万亿元,增长3.4%,出现逐季上升之势。第二种情境是如果疫情在中期得到控制,即在3月底左右出现拐点,一季度GDP增长将下降到5%以下,影响二季度反弹力度,二季度最多达到5%,三季度5.5%,四季度6%左右,全年乐观估计增长达5.5%。
所以,稳住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其实就稳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就稳住了就业增长的大盘。旅游、电影、酒店、影视等行业遭受重创,展览、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都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党中央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措施,正在带领中国人民打赢当前这场独特的战役。综上,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受到的损失,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不能太乐观,也不必太悲观。一季度制造业产值会受到较大影响,因为年前,制造业工厂放假时没有预料到疫情发展的情况,所以除绝大部分医疗用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外,制造业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第三产业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增长点,包括在线零售、在线医疗、在线游戏、物流快递将呈爆发式增长。
医疗用品虽然大幅度增长,但是其在制造业的产值中占比较小。二是做好落实政策的疏导工作。快递物流行业在春节期间短暂休假后,目前不但恢复正常运营,更大的消费需求在疫情结束后增长会更快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催生出中国这样的基础设施增长速度?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电网、通信设施,都是在保留政府计划影响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才创造了中国奇迹。
从长远来看,这些不断增长的供给约束必将阻碍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将损害世界经济增长。第三,在上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必然会遗留下很多行政和制度方面的供给约束,其中一些是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约束,另一些则是对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
第二,就如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价格改革双轨制一样,其实在中国经济的很多领域,在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行政计划尚未完全退出的阶段,都形成了事实上计划和市场的双轨制。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合理性 为什么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更成功?从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不仅休克疗法梦想的一夜之间建立起市场机制在现实中不可能,而且各种要素、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地自然形成。
当然,有人如果只看到中国模式中政府和市场都需要发挥合理的作用,而忽视了过去40年市场进,政府退的方向,甚至为了强调政府在在经济中的作用,无意中形成政府进,市场退的逆向改革,从而使政府配置资源越来越多,而市场配置资源越来越少,那必然会对经济形成破坏性的影响。这样推导下来的结论让我这个向来都信奉市场经济的学者都有点吃惊:虽然政策的行政计划作用在不断退出,但是在退出过程中毕竟一直在发挥作用,而这种全球绝无仅有的市场与政府力量的结合,这种实践中的双轨制是不是就是中国模式的特殊之处?至少从现象上,凡是从过去40年经验研究中国模式的人,无法忽视政府计划在渐进式退出过程中事实上所发挥的所用。渐进式改革双轨阶段——双轨并非同向 从中国的成功经验看,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的供给能力培育必然是渐进式的——无论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还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都应该是渐进式的。3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后,如何进一步消除这些改革过程中遗留的供给约束,同时加快发展新的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这正是在实施渐进式改革后要实施供给侧结改革的必然逻辑——概而言之,渐进式改革有其稳妥、可靠的一面,但渐进式改革也有不彻底的一面。经济结构转型的新阶段和新任务 如今中国很多制造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和供给老化问题,中国又必须从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从供给老化的经济向新供给扩张的经济转型。为了警示这种潜在的逆向改革风险,2015年12月我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警惕三大误区》,提出误区之一是把供给侧改革变成新计划经济。
反之,如果不解除这些产品和要素的供给约束,而是用行政计划的手段直接去改变供给结构,虽然短期有可能见效快,但是一来可能决策错误,二来也会有很多副作用,长期还可能进一步扭曲供给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计划经济遗留的人口户籍制度、土地审批制度、金融管控等制度,以及一系列要素流动的行政计划管理手段逐渐放松的过程,正好与人口转移和城镇化速度相适应,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这无意中解决了发展经济学的很多难题,比如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城镇化很难避免的城市贫民窟问题。
总之,渐进式改革事实上在市场进,政府退的过程中,给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都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另一方面则在于市场能力的渐进式成长、新供给能力的渐进式成长——这个过程,是不是无意中证明了经济成功转型的秘密居然是市场和计划力量的微妙平衡?进一步说,在上述中国渐进式转型过程中,既不是单纯的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也不是单纯的计划力量发挥作用,而是实现了计划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某种双轨制的巧妙结合。
如果建立市场机制的过程相对缓慢,该领域的行政计划就慢些退出。又比如,特朗普政府近年来采取了很多管制措施,限制了产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限制了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为了经济结构调整,有的学派主张用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去调结构,而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则主张从支持新供给和解除供给约束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经济转型。不消除这些计划经济的沙砾,不下决心消除对生产要素和对各行各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约束,渐进式改革就不算完成,经济在走过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阶段后,必然会增速长期下降。例如,当网约车在美国、中国都很受欢迎的时候,这种新供给在日本却受到了行政力量的供给约束。比如,有关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与中国渐进式改革之间的比较,显然,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更为成功。
而在这种渐进式过程中,推动转型的力量一方面在于行政计划力量的渐进式退出、供给约束的不断消除。中国过去40年的成功转型不仅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功,还包括从农业主导的经济向制造业主导经济的成功转型,以及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在这样的经济结构转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渐进式释放和向城市转移,如何与资本积累的速度、技术应用的速度相匹配——这必然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平滑的过程。
要彻底地完成改革,必须在渐进式改革后期,实施以解除供给约束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但渐进式改革也有其不彻底的一面,就是会留下很多计划经济的沙砾——供给约束。那么,如何破除这种行业的供给约束呢?也许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实践和新供给经济学的改革思想,可以给西方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都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比如,面对过剩产能,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力量优胜劣汰,让过剩产品的价格下跌和消费者的选择来淘汰竞争力差的企业,而是用行政指令的办法强行关闭某些中小企业的所谓低端产能,结果就会造成这种原本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不跌反升,从而进一步扭曲市场。总之,任何领域的行政计划退出的速度务必与相关市场机制建立的速度相一致。那么,如何鼓励新供给替代老供给,如何推动供给结构转型呢?是用行政计划的办法好,还是用改革的办法更好?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产品供给约束和要素供给约束,因此,只要通过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进一步消除这些供给约束,经济转型就会依靠市场的力量前行。不仅在中国存在供给约束,在日本、美国、欧洲,特别是那些以老化供给为主导的经济体,也存在着供给约束。
而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足的例子,恰恰发生在印度,基础设施老化的代表案例则是美国——这都是政府的行政计划能力的缺乏,限制了基础设施的供给。经济学界关于转型经济的研究,30年前主要围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不同路径展开。
对此,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批评说,如果你看到一个缺一只胳膊的人跑得很快,你不能认为缺胳膊就是他跑得快的理由。事实上,支持新供给解除供给约束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转型,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也适用于一些面临供给老化或供给约束的发达国家。
但是,张维迎教授除了从哲学和个人价值观上从不相信政府行政计划的力量之外,也很难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政府的所有的行政计划必然就是那只残缺的胳膊:有时候可能政府的行政计划力量的确是那只残缺的胳膊,有时候政府的行政计划力量真的就是那条跑得飞快的腿。事实上,供给约束不仅妨碍老供给退出,而且影响新供给的扩张。